红塔区新闻网
  1. 首页
  2. 老厂乡
  3. 推荐头条
  4. 正文

千年传承——邂逅老厂“非遗” 文化之美!

发布时间:2023-11-16 09:03:56

多彩非遗薪火相传,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,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、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。近年来,老厂乡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、传承、保护工作,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、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,提供了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“老厂方案”。

DJI_0339

近日,老厂乡充分发挥非遗人才的传帮带作用,利用开展“百千万文化工程”文艺骨干培训契机,积极组织省、市、县三级传承人进入各村(社区)开展非遗文化培训活动,培训内容主要以彝族大四弦舞和葫芦笙舞为主。

培训首日,省级大四弦舞非遗传承人李学亮手持四弦,拨动着琴弦,各村(社区)文艺骨干身着五彩缤纷的彝族服饰,伴随琴声围成大圈,双手拍掌,膝微弯曲,前后摆动,节奏鲜明,欢快自如,踏歌而舞,炎炎烈日,丝毫没有减退大家跳舞的热情。李学亮说:“我是我们彝族大四弦舞的传承人,今天到黑查莫参加培训,我把自己的多数调子已经交给他们了,我教的他们会唱会跳,以后我还会继续合作,我还教着几个徒弟,要一代一代传下去,不能让彝族调子忘记掉”。次日开展的是葫芦笙舞培训,活动现场,伴随我们非遗传承人鲁发明老师美妙的葫芦笙吹响,文艺骨干们不约而同的手挽起手、肩并着肩,紧靠站立,携手随老师傅吹出的节拍,踏地顿足,扭肢摆裙,娑娑起舞。

微信截图_20231115225123

据了解,彝族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跳葫芦笙舞,逢年过节、赶庙会时更是要跳。“芦笙一响,脚跟就痒”充分显示了彝族人喜跳葫芦笙舞的状况;“彝族四弦舞”则由战国至汉代时期滇文化青铜器编钟羽舞图“踏歌”、“跳歌”等歌舞形式演变而来,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化,同样深受到彝族人民的喜爱。老厂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萍介绍到:“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系统的传承与保护,下一步,老厂乡将立足长远发展需求,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,不断创新保护和传承形式,多措并举,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、进村组活动,积极组织传承人做好传帮带,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持续壮大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队伍,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,让非遗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”。

微信截图_20231115225228

在下步工作中,老厂乡将切实做好省级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,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自信,激发群众“非遗”保护意识。